摘要:人生之事,因缘际会。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,抽出宝贵的时间,阅读本文。就让我们随缘、结缘、惜缘,善缘广结。得到我们想要的,活用我们学到的。《周易》是中华文化之根!被赞誉为“读懂中国文化第一书”!对于初学者,《周易》就好比一栋高楼,这栋楼有64层...
人生之事,因缘际会。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,抽出宝贵的时间,阅读本文。就让我们随缘、结缘、惜缘,善缘广结。得到我们想要的,活用我们学到的。
《周易》是中华文化之根!被赞誉为“读懂中国文化第一书”!对于初学者,《周易》就好比一栋高楼,这栋楼有64层,外观奇特,魅力无限,吸引你不由自主地想上去一探究竟。当你进入这栋楼的大堂,才发现犹如一座迷宫,你根本找不到电梯口,也找不到楼梯口,更见不到服务员。很多人在里面转了几圈就出来了,尽管向往这栋楼里的风光,也只能从外面雾里看花,望楼兴叹!于是就有那么一些好事之人,谣传这栋楼里神神秘秘、玄而又玄,什么魑魅魍魉都出来了,搞得乌烟瘴气,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。因此,我们这一个系列,就是为大家拨开迷雾,帮助大家找到电梯口(楼梯口),让你自己上楼,去你想去的楼层。假如你注重养生,你就去27楼(颐卦),那里为你服务的养生专家均是世界级的;假如你准备打官司,去6楼(讼卦);如何教育子女?去4楼(蒙卦);如何为团队吸引优秀的人才?去26楼(大畜卦);如何齐家?去37楼(家人卦)……
易学入门《周易》概述的着重点在三个方面:一、何为易?二、为何学?三、如何学?
一、何为易?
《易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与智慧的结晶!从七千年前的伏羲(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),到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,《易》的成书时间,跨度大约五千年。这一期间的圣贤伟人几乎都参与了《易》的创作,其中“中华三圣”的贡献最为突出。
我国古代的圣贤比较多,大家也许会问,“中华三圣”为什么是伏羲、周文王和孔子呢?
众所周知,国学包括经、史、子、集,以群经之始《易》为代表的经学,是国学之“魂”;以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为代表的史学,是国学之“肉”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说:“人更三圣,世历三古。”这句话明确了三圣就是伏羲、周文王和孔子,并将古代划分为三古,即上古、中古和下古。伏羲是上古时期圣人的杰出代表,周文王是中古时期的杰出代表,而孔子则是下古时期的杰出代表。
蒙学之冠《三字经》说:“自羲农,至黄帝,号三皇,居上世。” 羲,伏羲;农,神农氏(炎帝);上世,即上古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皇(伏羲、炎帝和黄帝)生活的时期就是“上古”。伏羲一画开天,开创了中华文明,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“人文始祖”,是“三皇之首”!而“炎黄”则是在伏羲思想的基础上,承前启后。因此,“伏羲”当选上古时期的代表,实至名归。黄帝之后,到春秋以前,这一时期为“中古”,尧舜禹汤、文武周公都生活在中古。周文王为什么是中古圣人的代表呢?周文王之前,《易》只有符号和图形,没有文字,故称“无字天书”。周文王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是:用文字为《易》注解,把“无字天书”拉回到民间。从春秋时期开始,中国历史进入下古,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,联袂将中华文化推向了巅峰!孔子对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,并非《论语》,而是解读《周易》的《易传》(又称《十翼》)。孔子的理想是:为《周易》装上十只翅膀,让《周易》飞起来,《周易》飞起来是个什么样子呢?世界大同,即共产主义社会。中华三圣,伏羲画卦,文王演卦,孔子作传,一以贯之。
“有连山,有归藏,有周易,三易详。”(摘自《三字经》)易有三种:一是《连山易》,二是《归藏易》,三是《周易》。《连山易》相传出自炎帝,盛行于夏朝,已失传;《归藏易》据传出自黄帝,盛行于商朝,已失传;《周易》出自周文王,本名《易》,为区别于《连山易》和《归藏易》,故称《周易》,战国以后俗称《易经》,一直流传至今。因此,我们今天所说的《周易》就是《易经》,《易经》就是《周易》。《周易》的“周”,周全,广大悉备,包罗万象;“易”,不易、变易、简易。不易,自然规律不会变,如太阳东起西落不会变、孝敬父母不能变。变易,有所变有所不变,天地万物随时在变,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。简易,大道至简,复杂的事简单化,不论事物有多复杂,人们都有办法简单化,万变不离其宗。《周易》源于自然与生活,通过阴阳的相互转化,既对立又统一,以此解释天地万物的变化。读懂《周易》,可以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有人曾经这样问我:“请问学习《周易》从哪里开始入手比较好?”我的回答是:从讲故事入手,因为谁都喜欢听故事。接下来跟各位讲河图、洛书的故事,这两个故事讲的是否熟练?是否生动?直接关乎我们学习《周易》的效率,我们这一个系列就是建立在这两个故事的基础上。
第一个故事:龙马负图。
七千多年前,伏羲智慧超群,在他之前人们不知道父亲是谁,大家只知道母亲是谁。所以,婚丧嫁娶是从伏羲开始的,结绳记事、结网捕鱼也是从伏羲开始的。但是,伏羲也有困惑,比如太阳为什么会东起西落?为什么月亮只有在晚上才出来?有一天在黄河边,伏羲又在苦思冥想的时候,他突然看到水里出来一个奇怪的动物,因为是龙首马身,故称“龙马”,龙马身上还有一幅黑白点的图形,即“河图”。
这幅黑白点的神秘图形,启发了伏羲,长久以来的迷惑,终于得以峰回路转,柳暗花明。在“河图”的基础上,伏羲一画开天,开创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,也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,唯一绵延至今的文明。正是这次带有浪漫色彩的偶遇,奠定了《周易》这部旷世经典的理论基础。这就是“龙马负图”的民间传说。后人有诗赞龙马:“酉时紫霞铺满天,天水一色起波澜,荡起千尺层层浪,龙马呈瑞天地间。”
第二个故事:神龟载书。
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,可是大禹对中华文化的特殊贡献,大家也许知之甚少。关于大禹,民间流传许多感人的细节,比如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甚至儿子出生都没有看上一眼。大禹为什么这么绝情?因为洪水泛滥,还没找到根治的办法,许过官员由于治水不力,而被杀头。我们今天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成功结局,与发生在大禹身上的一次奇遇有关——“神龟载书”的故事。故事发生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的一条大河——洛水。为了寻求治水良方,大禹苦思不得其解,在洛水河边,来自上天的启示降临了。大禹看到水中出现一只神龟,龟背上还有一幅黑白点的图形,即“洛书”。
“神龟载书”与“龙马负图”的故事如出一辙,伏羲当年无法破解自然现象,黄河现“河图”;当大禹治水无计可施,洛水现“洛书”。大禹从洛书中的黑白点,悟出了天地万物之道,从而根治了泛滥的洪水。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,根据“洛书”的原理,推演出后天八卦,为《周易》64卦添加了卦辞和爻辞。因此,洛书的出现,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,代表了中国原始文化的伟大成就。
二、为何学?
这个问题,在我们开始学习《周易》的时候,必须经常问自己的,不能有模糊的。《周易》是一部大百科全书,由于我们每个人切入的视角不一样,所以,呈现在我们面前的《周易》也是多姿多彩的。假如你喜欢文学,它就是一部文学的书,往往四字一句,朗朗上口,语言优美,意境悠远;假如你喜好军事,它就是一部兵书;你是个生意人,它就是一部经商的书;你是医生,它就是一部医书,因为《黄帝内经》的思想就出自《周易》,易医同源……总之,你是什么样的人,《周易》就是什么样的书。读懂《周易》三到五成,别人若想骗你,已经很难了,但是你有可能去骗人。因此,心术不正的人不宜读《周易》,极有可能害人害己。易为君子谋,不为小人谋。
诸位读者,你想清楚没?你为什么学《周易》?你想从中获得什么?从今天开始,你要花时间好好想一想。
在此,大家也许很想问:你为什么学《周易》?这个问题经常有人问我的。我的回答也很简单的。64卦代表人一生中可能遇到的64种情境,象征64种人生智慧。当我遇到困惑的时候,《周易》至少给我提供三种以上的参考答案,然后我挑一个适合我的化解问题的办法。也就是说我是把《周易》当成一部字典,当我对某个字有疑问,我就会到这部字典里去查询。
三、如何学?
学习《周易》的方法挺多的,不同的老师,就会有不同的教法。我的方法总结为八个字:与时偕行,听读讲写。乍看起来没什么,但要做到也不是容易的事。
【与时偕行】
“与时偕行”出自孔子之口,这是我们学习《周易》的立足点。无论是学习国学经典、传统文化,还是其它的知识或技能,一旦无法与时偕行,那就是空谈。
“与时偕行”字面背后的意境极其深远。“与”,连词,跟随的意思,这个字比较好理解,无须赘述。“时”,时位,即时间和空间。整部《周易》讲的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,比如“世界”,世,时间;界,空间。大自然的运行有它的时序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。人要顺应天时,就必须按照时势经常调整自己的行为,使自己的言行与时势保持一致,即“顺时应变”。“偕”,左边是“人”,意思是说与什么样的人一起同行至关重要。右边的上半部是“比”,指的是《周易》第8卦——比卦。“比”是“亲比”的意思,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。与什么样的人亲比呢?“偕”的右下部是“白”,指的是正道,走正道的人,一身正气。“偕”字,强调的是“人”的重要性,只有跟对人,方能做对事。当我们与走正道的人携手同行,才不会有后遗症。人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势中,要识时务,随时间、场合的变化而变化,不能墨守陈规,也只有这样,人的行为才符合自然之道,才能趋吉避凶,近悦远来。因此,“与时偕行”的“行”,跟时间、空间、人物有关,当行则行,当止则止。
归纳一下,“与时偕行”的大意是说,时间、场合、人物都对了,才可以放心行动,否则就要酌情处理。举个例子,4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期间,谁敢在公众场合讲《周易》?没有人敢的,因为“时”不对。今天,“时”到了,就可以随便讲吗?也不是的,还得看看场合对不对?面对的人群对不对?言外之意,我们说话、做事要懂得察言观色,入乡随俗是必须的。
我们今天相聚在一起学习《周易》,时间对了,空间对了,人群也对了,所以,大家就可以放心地“与时偕行”了,不会有后遗症的。
【听读讲写】
大家可能会觉得,只要不是残疾人,谁不会“听读讲写”呢?有必要专门强调吗?完全有必要。比如“听”,耳朵没毛病就会“听”吗?未必。我要强调的是:听得懂弦外之音。《周易》是周文王坐牢期间写的,商纣王是要过目检查的,周文王敢直来直去的吗?所以,《周易》的文字十有八九是隐晦的。再比如“读”,我们真会“读”吗?我们读书的时候,仅仅是为了读书吗?我们读什么书?为什么读?该如何读?还是很有讲究的。
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,朗读似乎仅仅是嘴巴、眼睛和耳朵的事,实则不然。“读书口诀”是本人读书体悟的总结,尽管仅有36字,没有一个生僻字,但是传递出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。
“身坐正,书摆正,头顶天,脚踏地。”
我们读书的时候,要坐有坐相,“坐如钟”,是为了防止“脊柱”侧弯,尤其是未成年人,真正的目的是养我们的“脊柱”。身正、书正,“心”自然正。建议书和眼睛的距离保持在30-50厘米,养“眼”。现代人近视眼特别多,古人没有电灯,晚上只有微弱的油灯或蜡烛照明,近视眼反而几乎没有。大家知道为什么吗?这就是我们向西方盲目学习的恶果。古人读的线装书都是“竖排版”的,不需要特别强调,读书人的身体就会坐正,眼睛和书的距离自然保持30-50厘米的距离,否则你读书就会难受。大家如果怀疑,可以找一本线装书亲身体验一下。“头顶天,脚踏地。”需要一定的想象力,想象我们正坐在旷野上,蓝天白云,风和日丽。我们人体最高的一个穴位是头顶的“百会穴”,最低的一个穴位是脚底的“涌泉穴”。百会穴通天,涌泉穴通地,“天人合一”,养我们的“浩然之气”,顶天立地。
“左手压,右手指,眼睛看,嘴巴读。”
“左手压,右手指”,左手压,是为了方便“右手指”,左右手之间的协同配合,对于初学者至关重要,好处是全神贯注,不容易漏字、跳行等。“眼睛看,嘴巴读”,看的清、读的准,是读书的基本功。有了扎实的基本功,方能提高学习效率,以致事半功倍。
“心跳平,呼吸匀,语速缓,身心健。”
必须强调的是,呼吸的快慢取决于心跳的频率,读书的语速应该尽量与心跳的频率相协调。呼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呼吸分为“胸式呼吸”和“腹式呼吸”。胸式呼吸,气“短”,到了胸部就下不去了,容易使人心浮气躁;腹式呼吸,气“长”,气沉“丹田”(肚脐下方大约二寸的区域),经常练习,会使人中气充沛,声音洪亮。所以,我们读书的时候,适宜采取“腹式呼吸”(养身),不宜“胸式呼吸”(伤身)。
肝开窍于目,心开窍于舌,脾开窍于口,肺开窍于鼻,肾开窍于耳。也就是说五官(眼、耳、口、鼻、舌)和五脏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)是相通的。结合“读书口诀”,悦耳可养“肾”, 润口可养“脾”,舌动可养“心”,通鼻可养“肺”,眨眼可养“肝”。因此,我们读书的时候,心跳平稳,呼吸均匀、语速舒缓,身心才能康健。总之,读书的过程,就是五官、五脏、四肢、脊柱协同配合的过程;读书的过程,就是养生练气练功的过程。
听和读之外,就是讲和写。“讲”注重口语表达能力,“写”则注重书面表达能力。听、读、讲、写是一个整体,不可偏废。当我们具备了“听读讲写”的能力,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。
祝愿大家与时偕行!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
【作业】
1、中华三圣是哪三位圣人?
2、《周易》和《易经》是什么关系?
3、讲故事:龙马负图、神龟载书。
4、背诵“河图歌”、“洛书歌”。
5、用腹式呼吸(配合五官、五脏、四肢)朗读《读书口诀》七遍。
6、我为什么学《周易》?(200字以上)
注:以上1、2、3、6以文字的形式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