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对于《周易》64卦排序原理,孔子在《易传》中专门有一篇《序卦传》作专门论述。笔者在研读《周易》的过程中,也发现了64卦的一些排列规律,借这个题目奉献给大家,供大家参考。一,为什么64卦排序以乾坤两卦为首而以既济、未济两卦为尾?这个课题涉及到...
对于《周易》64卦排序原理,孔子在《易传》中专门有一篇《序卦传》作专门论述。笔者在研读《周易》的过程中,也发现了64卦的一些排列规律,借这个题目奉献给大家,供大家参考。
一,为什么64卦排序以乾坤两卦为首而以既济、未济两卦为尾?这个课题涉及到交互卦的问题。每个卦都有自己的交互卦,交互卦反映本卦的本质与内涵。每个卦都有交互卦,交互时,舍弃本卦的初爻与上爻,而取其中爻,以其上下互卦组成新卦即为交互卦。《系辞传》云:“《易》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,以为质也。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。其初难知,其上易知,本末也。初辞拟之,卒成之终。若夫杂物撰德,辩是与非,则非其中爻不备。噫!亦要存亡吉凶,则居可知矣。”交互卦取本卦之中爻,故可辩其是与非,知其存亡吉凶之道,所以交互卦能反映本卦的本质与内涵。
每个卦都有交互卦,交互卦还会有交互卦,但是交互卦的交互卦最终就会归结为4个卦,这4个卦就是《乾》、《坤》、《既济》、《未济》。也就是说《周易》64卦,或其交互卦直接就是这4个卦,或其交互卦的交互卦就是这4个卦(具体交互卦规律见附表),这4个卦就是所有卦的交互卦的最终结果。《乾卦》的交互卦还是《乾坤》、《坤卦》的交互卦还是《坤卦》。《乾》、《坤》两卦的交互卦都是其自身,已经不再发生变化。《既济卦》的交互卦是《未济卦》,《未济卦》的交互卦为《既济卦》,两卦互为交互卦,所以也不再有别的变化。“既济”、“未济”表示事物所处的两种状态,但《既济卦》的交互卦是《未济卦》,《未济卦》的交互卦是《既济卦》,说明这两种状态是相互转换的,也就是说,事物永远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,始而有终,终而又始。《周易》64卦推演了天地万物之间的一切道理和规律,而这些道理和规律的内涵和实质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道理和规律,这就是万物生于天地父母,永远处于始而有终,终则又始的运动变化之中。这是宇宙间最基本的道理和规律。《乾》、《坤》两卦代表天地父母,是万物的本源,故《周易》以《乾》、《坤》两卦为开头;《既济》、《未济》两卦代表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,揭示事物不断运动变化的规律,故《周易》以《既济》、《未济》两卦为结束。卦虽结束了,但宇宙间事物的生长、变化却永远不会结束,所谓“生生之谓易”。
宇宙就是时空,而时空是无限的,无限的时空就是太极。天地万物都是太极的产物。《乾》、《坤》虽然是64卦的开头,却不是宇宙的开头;《既济》、《未济》虽然是64卦的结束,却不是宇宙的结束。所以《周易》永远在宇宙的中心,《易经》就是研究宇宙中道的哲学。《周易》64卦都是关于宇宙(包括自然、人类社会)的世界观和方法论。
二,为什么《周易》上经30卦,而下经34卦?这个课题涉及到综卦的问题,综卦就是本卦卦形旋转180°而形成的新卦。互综的两卦各自所阐述的道理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,是一分为二的关系,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合二为一,才能说明一个完整的道理。所以《周易》就以互综的两卦为一对,以对为单位来排卦。下面是一张64卦的排列表:
64卦以这种格式排列,有以下特点:
(以AB为轴线,凡以轴对称分布的两卦都是互综卦。
(AB轴线上的8个卦,他们的综卦是其自身。
这样,以互综的两卦为一对,共可组成36对,其中有8对为单身。《周易》上经、下经各为18对,只不过上经18对中,有6对是单身;而下经18对中,有2对是单身。这样就形成上经30卦,下经34卦的格局。
如果按绝对数量来看,上经30卦,下经34卦,上经比下经少了四个卦,看起来并不平衡,但若以互综为对,以对来看,则上经18对,下经18对就很平衡。实际上,《周易》是要揭示36个道理,打开宇宙间36个奥秘的。 据说我国古代的“三十六计”就是依据这三十六对卦推演出来的。如三十六计之第三计“借刀杀人”,其《原典》曰“敌已明,友未定,引友杀敌,不自出力,以《损》推演。”三十六对就是虚虚实实七十二个,《西游记》中说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,盖源于此。因为孙悟空还有分身术,还会变自身或其它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,比如真假猪八戒、真假沙和尚等。
既然是要打开宇宙间36个奥秘,揭示36个道理,那么,卦就应该以互综的两卦结成对,以对为单位,这样《周易》上经有18对(其中6对的综卦与本卦相同),下经有18对(其中2对的综卦与本卦相同),上经、下经均为18对卦,所以上、下经中卦的对数是平衡的。上经18对卦为36个卦,除去6个相同卦,故上经共有30卦;下经18对卦为36个卦,除去2个相同卦,故下经共有34卦。所谓三十六计七十二变化,其中有8种变化是变成了自身,虽变而其形不变。
64卦的排序,其中一定还有很多规律等待我们去揭示,这也正是《周易》最吸引我们的地方。笔者所揭示的这两个规律中也一定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,欢迎有志于钻研《周易》的有识之士共同探讨。
(文章为子夏故坛原创)